
ZeroCounter的柜办#4 | 议论文
在初中我们最初接触议论文的时候,我那富有历史教学经验,并在学校教务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甚至在学校对门的一家教育机构兼任重要职务的语文老师(匿名),曾经盛赞过我的某个同学“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那么何为“具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呢?在他的眼里,一个初中学生表现出的逻辑能力就体现在他“会写议论文”。那么何为“会写议论文”呢?会写议论文,就体现在他能理解所谓的议论文便是一种叙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文体,这在一群还在沉迷扶老奶奶过马路,或是雨夜里妈妈背着发高烧的孩子去医院的记叙文的小孩中是一种鹤立鸡群式的超绝。
在谈到“议论文”时,这位老师也顺带传授了我们所谓“议论文”不得不学的一个起手式。你要开宗明义地点出你所需要论述的对象,比如论述“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是否出现了偏差”,你就需要在试卷前一百个字里,非常详尽的描述一下“婚姻观”是什么。那么如何给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呢?参考一些具有知名度和说服力的文字说明就可以,比如,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什么,新华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什么,当然还有鄙视链最顶端的一种“定义”,大约就是参照《说文解字》了。这个开头是如此的简单和通用,以至于高中最后两个月老师让我们做作文互评,我还能在我很多亲爱的高中同学的著作里瞥见这种起手式,甚至于演化为一种广为传播的填充字数的技巧,更使这些大作不堪卒读了。就拿上面举的不恰当的例子来说,“婚姻观”便是一个《说文解字》里没有的新词,显然就是不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和探讨范畴内的。甚至于“未来”也是一个《说文解字》里没有的新词,“理想”亦是,难怪这些著作里既没有“理想”也没有“未来”了!
我的这位老师也常常感慨,我的习作几乎像野蟒一样散乱无章法,却又常常别出心裁的将一些妙语连珠的内容缝合在支离破碎的文段里,整体来说像一棵坏了根的枯木,树洞里却能流出琥珀汁液。这样的习作往往犯下了议论文的“三宗罪”:不能被定义的概念,不能被接受的理由,不能被解决的问题。他最后语重心长地,用孩童也能理解的话对我说:“议论文不是用来真正的解决问题的,你只需要通过情境下预设的观点来说服那些老师就好了。”
那么,怎么证明我们通过“预设的观点”来说服他们呢?
首先,你要给概念下定义,其次,你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用尽可能短的方式将你能想到的“解决方式”罗列为几点,每一点分一小段来增大它在篇幅中的占比,能做到这样就已经是很好的了。
写到这里时,我突然认识到,我所受到的“议论文”的教育,在这一阶段下还主要停留在玩弄文字的阶段。
我尤其讨厌的一些咬文嚼字的人,他们会不厌其烦地纠正我某个字的错用,或指责我错误的使用了某个词汇,使得文意不恰当。但从来没有一个富有文学功底的人,跳出来指责我并没有“真的在解决问题”。我的老师,他更加在意的是我能不能用他能理解的生动语言来阐述这个概念,用打动人心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叙述。当我们得到一个说明《房间里有老鼠》这样的题目的时候,什么是房间,什么是老鼠显然要比“房间里有老鼠”要重要得多。因为阐述“房间”和阐述“老鼠”的能力竟在此刻被认为是一种“富有逻辑能力”的象征了!
我们的高中老师在我们的第一堂写作课提出了一个观点:考场议论文是一种基于现代考试制度的八股文形式。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通过这个通用的,万能的“作文”,我既没有被培养出叙述问题的能力,也没有被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在参加公司《安全是生产的第一要务》系列主题活动时,只看那位身经百战,举办过无数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讲人非常自信地打开了PPT,说道:”首先,我们要论述的是安全是什么,安全最早出自于……”